Blog可以當飯吃嗎?
Blog顧名思義,是一種網路日誌。如果單從「網路日誌」的功能來看,「個人新聞台」、「愛情國小」人氣旺、容易上手,同樣可以記錄每日心情,blog有什麼特殊之處?
就我現在所觀察到的台灣blog社群,blog象徵一種「自由」,一種新的人際關係,讓你從網路機制的限制中飛躍出來。
我們很清楚,個人新聞台就是個人新聞台,愛情國小就是愛情國小,這是兩組由不同工程師設計出來的程式,屬於兩家不同的網路公司,檔案格式大不相同,彼此間不能相通。就算哪天兩家公司締結姊妹同盟,互相連結,如果智邦生活館的電子報想要加盟,恐怕又得花一番功夫。雖然這些網路服務都很像blog,也可以寫網路日誌,但和目前成形的blog文化比較起來,他們都少了一些「自由」。
Blog有選擇的自由。台灣常見的blog包括小巧玲瓏的現成品upsaid、自己動手安裝的MT、類似MT但不用自己架設的typepad、屬於自由軟體陣營的wordpress等等,這些blog的購買、安裝方式並不一樣,背後支持的廠商或組織完全不同,但她們都可以透過一種稱為RSS的機制,交換彼此的首頁標題和摘要。不管你使用上述哪一種blog,在RSS平台上,都可以「同步」你新發表的文章,讓訊息能夠快速流通,玩blog的人更容易彼此相識。
你可以把blog安裝在微軟的視窗軟體,也可以安裝在Linux等自由軟體裡,也可以裝在網路公司的機器上。不管安裝在哪種作業系統,不管購買哪一種版本,你都是blog大家族的一份子,並不會因為選擇的不同造成溝通障礙。
由於blog間擁有類似的資料格式,使得交換訊息的障礙變得很小。你也可以自己下載如feeddemon軟體,在自己的電腦上架設訊息平台,定時去抓各個blog上的最新消息。你不用被迫加入某個陣營,不用擔心加入A後跟B世界就失去連結。blog的世界是開放的。
而寬頻網路更加速了「自由」的程度。現在,你可以用PC架自己的server,透過ADSL連上網路,自己學習(或看書學習)安裝blog,還可以將不同的軟體整合在一起,排列出自己想要的組合。這聽起來很難,但有些「麻瓜」級的電腦白癡就靠著自修,建立起自己的blog。當然,你也可以選擇最陽春、最不需要學習的upsaid,或其他各式各樣的網路日誌。不管你喜歡哪一種,都是blog,都很容易形成複雜的網絡,引領來自各方的讀者無意間闖入你的花園。
而blog間也已形成彼此交換、連結的風氣。雖然沒有人規定要怎麼做,但許多blog一成立,就會馬上找個地方擺「我的連結」,介紹自己喜歡的blog。由於blog比個人新聞台有更高的修改內容的權限,玩家可以自由地在文章裡引用其他blog的文章,帶來更多連結,個人新聞台便做不到。如附掛sitemeter等網路服務的程式碼,sitemeter可以幫忙你找出:誰的網站裡有通往你blog的連結,誰經由那個網站來拜訪過你?我每天都會透過sitemeter的「轉介」功能,認識做連結連到我的blog的新朋友。新的人際網絡在blog間輕易的形成,不用耗費太多成本。
但,愛情不能當飯吃,理想往往不如金錢能經得起現實的考驗,除了自由風氣、建立新人際關係之外,blog對你的人生有沒有什麼「實際」的幫助?
事實上,blog很適合經營「專家網站」。上稿容易、互動容易,也不難整理FAQ資料庫。Blog個人化媒體的特質,容易形塑出「專家」的光芒。Blog容易連結的特質,有助於形成以「專家」為中心的小社群。據報導,國外許多小有名氣的意見領袖,會自己經營專屬blog網站,跟讀者互動。台灣目前並沒有這種風氣,社會中堅仍視經營網站為「年輕人的事情」,不想親手為之。反過來看,這也是習慣上網的年輕人的機會。有一天,你在blog上經營出來的名望,很可能會大於不擅上網的名人。
現實角度來看,一個經營良好的blog,就是一份現成的履歷表。你的功力、深度、往來對象、持續力,你的blog可以當成很好的證明。在全球化的時代,我們必須面對各地華人的激烈競爭,所得差距會隨著交通、通訊、金融制度的進展,越來越縮小。知識工作者會有越來越多人選擇(或被迫選擇)沒有固定雇主、沒有固定收入、沒有固定工作地點的流動式生活。這時,blog就是經營「個人品牌」的好地方。
當然,我們也不用「神化」blog。Blog畢竟還是個工具,如果沒有創造力,用再好的工具也是徒勞。但blog可以節省許多不必要的時間成本、勞力成本,提早帶來足以激勵人心的迴響,讓你的計畫有一股動力能持續下去。或者,我們也不用想太多,申請個blog跟幾位好友「交換日記」也很好玩。新媒介不斷出現,不妨先嘗試看看,相信你會發現屬於你自己的玩法。
名家專欄之陳豐偉
Blog顧名思義,是一種網路日誌。如果單從「網路日誌」的功能來看,「個人新聞台」、「愛情國小」人氣旺、容易上手,同樣可以記錄每日心情,blog有什麼特殊之處?
就我現在所觀察到的台灣blog社群,blog象徵一種「自由」,一種新的人際關係,讓你從網路機制的限制中飛躍出來。
我們很清楚,個人新聞台就是個人新聞台,愛情國小就是愛情國小,這是兩組由不同工程師設計出來的程式,屬於兩家不同的網路公司,檔案格式大不相同,彼此間不能相通。就算哪天兩家公司締結姊妹同盟,互相連結,如果智邦生活館的電子報想要加盟,恐怕又得花一番功夫。雖然這些網路服務都很像blog,也可以寫網路日誌,但和目前成形的blog文化比較起來,他們都少了一些「自由」。
Blog有選擇的自由。台灣常見的blog包括小巧玲瓏的現成品upsaid、自己動手安裝的MT、類似MT但不用自己架設的typepad、屬於自由軟體陣營的wordpress等等,這些blog的購買、安裝方式並不一樣,背後支持的廠商或組織完全不同,但她們都可以透過一種稱為RSS的機制,交換彼此的首頁標題和摘要。不管你使用上述哪一種blog,在RSS平台上,都可以「同步」你新發表的文章,讓訊息能夠快速流通,玩blog的人更容易彼此相識。
你可以把blog安裝在微軟的視窗軟體,也可以安裝在Linux等自由軟體裡,也可以裝在網路公司的機器上。不管安裝在哪種作業系統,不管購買哪一種版本,你都是blog大家族的一份子,並不會因為選擇的不同造成溝通障礙。
由於blog間擁有類似的資料格式,使得交換訊息的障礙變得很小。你也可以自己下載如feeddemon軟體,在自己的電腦上架設訊息平台,定時去抓各個blog上的最新消息。你不用被迫加入某個陣營,不用擔心加入A後跟B世界就失去連結。blog的世界是開放的。
而寬頻網路更加速了「自由」的程度。現在,你可以用PC架自己的server,透過ADSL連上網路,自己學習(或看書學習)安裝blog,還可以將不同的軟體整合在一起,排列出自己想要的組合。這聽起來很難,但有些「麻瓜」級的電腦白癡就靠著自修,建立起自己的blog。當然,你也可以選擇最陽春、最不需要學習的upsaid,或其他各式各樣的網路日誌。不管你喜歡哪一種,都是blog,都很容易形成複雜的網絡,引領來自各方的讀者無意間闖入你的花園。
而blog間也已形成彼此交換、連結的風氣。雖然沒有人規定要怎麼做,但許多blog一成立,就會馬上找個地方擺「我的連結」,介紹自己喜歡的blog。由於blog比個人新聞台有更高的修改內容的權限,玩家可以自由地在文章裡引用其他blog的文章,帶來更多連結,個人新聞台便做不到。如附掛sitemeter等網路服務的程式碼,sitemeter可以幫忙你找出:誰的網站裡有通往你blog的連結,誰經由那個網站來拜訪過你?我每天都會透過sitemeter的「轉介」功能,認識做連結連到我的blog的新朋友。新的人際網絡在blog間輕易的形成,不用耗費太多成本。
但,愛情不能當飯吃,理想往往不如金錢能經得起現實的考驗,除了自由風氣、建立新人際關係之外,blog對你的人生有沒有什麼「實際」的幫助?
事實上,blog很適合經營「專家網站」。上稿容易、互動容易,也不難整理FAQ資料庫。Blog個人化媒體的特質,容易形塑出「專家」的光芒。Blog容易連結的特質,有助於形成以「專家」為中心的小社群。據報導,國外許多小有名氣的意見領袖,會自己經營專屬blog網站,跟讀者互動。台灣目前並沒有這種風氣,社會中堅仍視經營網站為「年輕人的事情」,不想親手為之。反過來看,這也是習慣上網的年輕人的機會。有一天,你在blog上經營出來的名望,很可能會大於不擅上網的名人。
現實角度來看,一個經營良好的blog,就是一份現成的履歷表。你的功力、深度、往來對象、持續力,你的blog可以當成很好的證明。在全球化的時代,我們必須面對各地華人的激烈競爭,所得差距會隨著交通、通訊、金融制度的進展,越來越縮小。知識工作者會有越來越多人選擇(或被迫選擇)沒有固定雇主、沒有固定收入、沒有固定工作地點的流動式生活。這時,blog就是經營「個人品牌」的好地方。
當然,我們也不用「神化」blog。Blog畢竟還是個工具,如果沒有創造力,用再好的工具也是徒勞。但blog可以節省許多不必要的時間成本、勞力成本,提早帶來足以激勵人心的迴響,讓你的計畫有一股動力能持續下去。或者,我們也不用想太多,申請個blog跟幾位好友「交換日記」也很好玩。新媒介不斷出現,不妨先嘗試看看,相信你會發現屬於你自己的玩法。
名家專欄之陳豐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