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作?生活或生存
※炒作
台灣少有的美食小說家劉令儀新作「炒作」(麥田出版),有一個有趣的影射性極強的書名。
既炒,又作,說的是作者本人身兼美食家和小說作者的身份,不也點出飲食男女之事充滿了可被窺看與議論的空間?
這當然不是一本嚴肅文藝小說,卻能帶給一般讀者對號入座的流暢快感。這可能要歸功於劉令儀廣泛而準確地處理了不同食材、烹調法與主題的搭配,比如男女主角的個性決定了他們愛吃什麼料理,又會遇到什麼樣清淡或麻辣的情節。同樣地,料理看似被動的物質,卻也藉著與人類口耳鼻舌身意的六根接觸,回頭型塑著烹飪它或者品嚐它的形形色色人等。
可以說,作者大膽地高舉著物質寫作大旗,卻戲謔地探究吃東西這個行為,和我們的人生軌跡有何心理上的聯姻關係?
「你吃下去什麼,就是什麼」是句俗諺,但「你吃下去什麼,沒拉出來的,你就變成什麼」是更粗俗但符合現狀的俗諺——本書有這方面的詼諧與透視。
※生活或生存
精於思辨的德國人就是德國人,「生活或生存——反對人類成為市場要素」(商務印書館出版),我看得很慢,但看得很讚嘆。
當我們的信用卡和現金卡廣告,不斷轟炸刷卡就能帶來新生活(而且通常是消費而非工作或創作的新生活),甚至能「創造夢想人生」,其實我們正見證著本書作者批判的「體驗消費經濟」龐大的教條。
「由今天的時空來講,無疑的都著眼於休閒,因為人們在休閒領域中的支配權及自主形成的可能性,都要遠大於單調而乏味的工作生涯或家事勞動。」所以除了不斷用鞭子驅迫人類為資本主義競爭,也用錢可以購買的產品與服務當成紅蘿蔔,讓週休二日或三日或長假,成為囚犯放風體驗的時間。
作者引述大量當代歐洲哲學家、思想家、評論家,對各種組織、社群、工作、消費、休閒的意見,綜合描繪出一個他憂心忡忡的「目眩神迷但卻了無意義的多重選擇社會」。我很同意這並非杞人憂天。雖然看似令人悲觀不快,卻絕非某些人想當然耳的象牙塔無病呻吟或「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憤世嫉俗。
久處溫水轉熱水的青蛙不會知道誰殺了牠,一再轉生迷妄本性的眾生不會知道還有他方世界或生命的存在,同樣,地球上當局者迷的多數現代社會工作者與消費者,為了謀生或「被駭客任務般的程式預設好的小我夢想」,已經高興或疲倦地衝鋒陷陣都來不及了,又怎會輕易停下來對「遊戲規則」做一番痛切的反思?
當我們強調「美感經濟」、「新奢華主義」、「創新獨特」,從後工業化時代看來是必須走的產品附加價值之路,但從本書觀之,依然在闖自以為是幸福的的死胡同。因為越來越不只賣產品功能,而要賣「設計」、賣「氣氛」、賣「品牌」,或者不斷慫恿消費者離開惱人的現實,逃避進某個消費經驗的假高潮,無疑還是一場短而又短的春夢,而且某些還所費不貲。
作者說:「對於許多人而言,在追求體驗的過程中,逐漸浮現難忍的焦慮與急促,深怕錯過什麼,沮喪於無法兌現的幸福與承諾。現實上,能夠體驗的東西越來越多,提供幸福又美好的商品又層出不窮,人們的休閒意念,又將再度陷入無法自拔的時間壓力之下。」你,正實踐它嗎?
※炒作
台灣少有的美食小說家劉令儀新作「炒作」(麥田出版),有一個有趣的影射性極強的書名。
既炒,又作,說的是作者本人身兼美食家和小說作者的身份,不也點出飲食男女之事充滿了可被窺看與議論的空間?
這當然不是一本嚴肅文藝小說,卻能帶給一般讀者對號入座的流暢快感。這可能要歸功於劉令儀廣泛而準確地處理了不同食材、烹調法與主題的搭配,比如男女主角的個性決定了他們愛吃什麼料理,又會遇到什麼樣清淡或麻辣的情節。同樣地,料理看似被動的物質,卻也藉著與人類口耳鼻舌身意的六根接觸,回頭型塑著烹飪它或者品嚐它的形形色色人等。
可以說,作者大膽地高舉著物質寫作大旗,卻戲謔地探究吃東西這個行為,和我們的人生軌跡有何心理上的聯姻關係?
「你吃下去什麼,就是什麼」是句俗諺,但「你吃下去什麼,沒拉出來的,你就變成什麼」是更粗俗但符合現狀的俗諺——本書有這方面的詼諧與透視。
※生活或生存
精於思辨的德國人就是德國人,「生活或生存——反對人類成為市場要素」(商務印書館出版),我看得很慢,但看得很讚嘆。
當我們的信用卡和現金卡廣告,不斷轟炸刷卡就能帶來新生活(而且通常是消費而非工作或創作的新生活),甚至能「創造夢想人生」,其實我們正見證著本書作者批判的「體驗消費經濟」龐大的教條。
「由今天的時空來講,無疑的都著眼於休閒,因為人們在休閒領域中的支配權及自主形成的可能性,都要遠大於單調而乏味的工作生涯或家事勞動。」所以除了不斷用鞭子驅迫人類為資本主義競爭,也用錢可以購買的產品與服務當成紅蘿蔔,讓週休二日或三日或長假,成為囚犯放風體驗的時間。
作者引述大量當代歐洲哲學家、思想家、評論家,對各種組織、社群、工作、消費、休閒的意見,綜合描繪出一個他憂心忡忡的「目眩神迷但卻了無意義的多重選擇社會」。我很同意這並非杞人憂天。雖然看似令人悲觀不快,卻絕非某些人想當然耳的象牙塔無病呻吟或「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憤世嫉俗。
久處溫水轉熱水的青蛙不會知道誰殺了牠,一再轉生迷妄本性的眾生不會知道還有他方世界或生命的存在,同樣,地球上當局者迷的多數現代社會工作者與消費者,為了謀生或「被駭客任務般的程式預設好的小我夢想」,已經高興或疲倦地衝鋒陷陣都來不及了,又怎會輕易停下來對「遊戲規則」做一番痛切的反思?
當我們強調「美感經濟」、「新奢華主義」、「創新獨特」,從後工業化時代看來是必須走的產品附加價值之路,但從本書觀之,依然在闖自以為是幸福的的死胡同。因為越來越不只賣產品功能,而要賣「設計」、賣「氣氛」、賣「品牌」,或者不斷慫恿消費者離開惱人的現實,逃避進某個消費經驗的假高潮,無疑還是一場短而又短的春夢,而且某些還所費不貲。
作者說:「對於許多人而言,在追求體驗的過程中,逐漸浮現難忍的焦慮與急促,深怕錯過什麼,沮喪於無法兌現的幸福與承諾。現實上,能夠體驗的東西越來越多,提供幸福又美好的商品又層出不窮,人們的休閒意念,又將再度陷入無法自拔的時間壓力之下。」你,正實踐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