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6月 03, 2004

炒作?生活或生存

※炒作

台灣少有的美食小說家劉令儀新作「炒作」(麥田出版),有一個有趣的影射性極強的書名。

既炒,又作,說的是作者本人身兼美食家和小說作者的身份,不也點出飲食男女之事充滿了可被窺看與議論的空間?

這當然不是一本嚴肅文藝小說,卻能帶給一般讀者對號入座的流暢快感。這可能要歸功於劉令儀廣泛而準確地處理了不同食材、烹調法與主題的搭配,比如男女主角的個性決定了他們愛吃什麼料理,又會遇到什麼樣清淡或麻辣的情節。同樣地,料理看似被動的物質,卻也藉著與人類口耳鼻舌身意的六根接觸,回頭型塑著烹飪它或者品嚐它的形形色色人等。

可以說,作者大膽地高舉著物質寫作大旗,卻戲謔地探究吃東西這個行為,和我們的人生軌跡有何心理上的聯姻關係?

「你吃下去什麼,就是什麼」是句俗諺,但「你吃下去什麼,沒拉出來的,你就變成什麼」是更粗俗但符合現狀的俗諺——本書有這方面的詼諧與透視。

※生活或生存

精於思辨的德國人就是德國人,「生活或生存——反對人類成為市場要素」(商務印書館出版),我看得很慢,但看得很讚嘆。

當我們的信用卡和現金卡廣告,不斷轟炸刷卡就能帶來新生活(而且通常是消費而非工作或創作的新生活),甚至能「創造夢想人生」,其實我們正見證著本書作者批判的「體驗消費經濟」龐大的教條。

「由今天的時空來講,無疑的都著眼於休閒,因為人們在休閒領域中的支配權及自主形成的可能性,都要遠大於單調而乏味的工作生涯或家事勞動。」所以除了不斷用鞭子驅迫人類為資本主義競爭,也用錢可以購買的產品與服務當成紅蘿蔔,讓週休二日或三日或長假,成為囚犯放風體驗的時間。

作者引述大量當代歐洲哲學家、思想家、評論家,對各種組織、社群、工作、消費、休閒的意見,綜合描繪出一個他憂心忡忡的「目眩神迷但卻了無意義的多重選擇社會」。我很同意這並非杞人憂天。雖然看似令人悲觀不快,卻絕非某些人想當然耳的象牙塔無病呻吟或「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憤世嫉俗。

久處溫水轉熱水的青蛙不會知道誰殺了牠,一再轉生迷妄本性的眾生不會知道還有他方世界或生命的存在,同樣,地球上當局者迷的多數現代社會工作者與消費者,為了謀生或「被駭客任務般的程式預設好的小我夢想」,已經高興或疲倦地衝鋒陷陣都來不及了,又怎會輕易停下來對「遊戲規則」做一番痛切的反思?

當我們強調「美感經濟」、「新奢華主義」、「創新獨特」,從後工業化時代看來是必須走的產品附加價值之路,但從本書觀之,依然在闖自以為是幸福的的死胡同。因為越來越不只賣產品功能,而要賣「設計」、賣「氣氛」、賣「品牌」,或者不斷慫恿消費者離開惱人的現實,逃避進某個消費經驗的假高潮,無疑還是一場短而又短的春夢,而且某些還所費不貲。

作者說:「對於許多人而言,在追求體驗的過程中,逐漸浮現難忍的焦慮與急促,深怕錯過什麼,沮喪於無法兌現的幸福與承諾。現實上,能夠體驗的東西越來越多,提供幸福又美好的商品又層出不窮,人們的休閒意念,又將再度陷入無法自拔的時間壓力之下。」你,正實踐它嗎?

搶救台灣中文力!

全球85國,3,000萬人正熱中學中文,台灣的中文優勢卻江河日下……

半導體教父張忠謀曾在一場國際招商會議的高峰論壇上,提出「中文優勢論」。他說,在大中國市場興起的時代,中文能力已成為台灣吸引外資的人才優勢。
日本經濟大師大前研一也說,台灣人具備的語文優勢,全世界沒得比;未來光是提供中國大陸腦力服務,
就會忙死台灣2,000萬人。
這兩位前瞻性的當代人物,早眾人一步看到了台灣經濟的競爭利基;但是他們可能並不知道,台灣人才的中文優勢,正逐漸消失中……

暮春初夏,豔陽下的台北城已經一片燥熱。

四月二十七日這天下午,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勤樸樓的禮堂內,八十張小黑板一一架起,等待一百五十六名考生分批接受「板書」檢定。

鈴聲響起,只見全場考生執起粉筆,掄起板擦,開始照著考題──一首五言律詩,又寫又擦的奮戰。十分鐘過去,卻還有人緊張得連這四十個字都沒抄寫完。

「老實說,這次辦理國語文會考和板書檢定,是被逼的,」主考官語文系主任馮永敏忙著四處巡場,一句句清脆的標準國語中,透著無奈,「現在家長學歷高,去看孩子上課,第一個就是挑老師的錯字,不然就是嫌老師字寫得醜,一下就打破他的權威。」

同一天下午,台北新店溪畔的世新大學後校門口,中文系同學擺了一個糖葫蘆小攤子,一支支由草莓、小番茄、芭樂串起,裹上晶瑩糖衣的糖葫蘆,分別象徵愛情、單戀與友誼,生意十分興隆。一位長髮女孩在教室門口接到一支草莓糖葫蘆,小卡片上的詩句:「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映入眼簾,她臉上的笑靨,比糖葫蘆還甜。

「這個禮拜是學校的中文週,我們從禮拜一開始辦各項活動,至少讓中文變成學校的焦點,引起同學的興趣,進而形成風氣。」中文系系主任洪國樑說。

有鑑於大一學生的語文程度普遍低落,台中的東海大學中文系從九十學年度第一學期成立「大一國文教學改進委員會」,打算縮小班級人數,以加強學生的寫作訓練。
儘管方法不同,這幾所學校的目的卻是一致——搶救中文。

? 現象 國文能力差,作文甚至連題目都不懂

「很多人說我們的孩子英文不好,我看他們中文更糟,可以說是江河日下!」擔任大學兼任教授的台北市長馬英九,皺著眉頭說了一個真人實事的笑話。「有一次考試,我要學生扮演內政部長,寫信給民眾。他竟然開頭就寫『親愛的某某』,最後簽完名還寫一個『欽此』,把自己當皇帝了!」

北師院語文教育系教授陳正治也有類似經驗。有一次他參與警察特考閱卷,作文試題「反省」,竟然有兩百多人大談「反對省政府」,「審題都審錯了!我們只好把這些笑話拿來調劑無趣的閱卷工作。」

往下延伸,似乎問題更嚴重。台中縣豐原高中就曾傳出學校段考時,許多班只有六、七名學生及格——這是過去不及格的人數。至於作文,不僅談不上「起承轉合」,連段落都不會分;考題要求作文字數不得少於六百字,學生寫兩百字就交卷,原因是「寫不下去」。「國文程度惡化問題值得重視,」該校國文老師一致認為。

「台北市實施國語文教育之現況分析」調查發現,竟然只有不到一半的老師認為,學生的閱讀能力在「良」以上。學習成果最好的是注音符號,超過八成在「良」以上,至於聆聽、識字寫字、說話方面,只有略微過半的老師認為達到「良」。

「這些都還是很粗略、主觀的調查;我們需要教育部集合語文、心理、教育各方面專家,趕緊將國文科學習能力指標、測驗工具發展出來,讓我們瞭解現在學生的國文能力,究竟弱化到什麼程度?」曾到大陸考察的馮永敏說,中共教育部、勞動部發展出多套類似全民英檢的漢語能力測驗,全國工作人口,包括教師都須通過考試。

台灣的客觀評量不可得,那麼分析大學入學考試國文成績,應可獲得「近似」客觀的結果。

擔任多屆大學測驗「國文科閱卷總召集」的台大中文系教授何寄澎表示,過去只有五、六萬考生參加大學聯考時,他很容易挑到「標準卷」,也就是讓所有閱卷老師參考的A等卷;但是現在十二、三萬人應考,反而不容易再看到那樣令人驚喜的文章。

「當然偶爾還是有比以前好的,但情形越來越少。」何寄澎手抱前胸,慢條斯理的分析:以前二○%非常好,五○%中等。現在呢,很好的只有一成不到;語句都寫不完整的,增加到四○%左右;剩下來中等的,內容還算通順,但是毫無創意,欠缺自我思維、理性感性的表現,每篇內容看起來都一樣。

何寄澎說,他注意到前一陣子張忠謀在公開場合講到中文的重要,認為是台灣人才的競爭優勢。他感慨的跟學生說,「連張忠謀都知道中文的重要,但是張忠謀所不知道的是,台灣的中文已經沒有優勢了!」他苦笑著坦承,這樣說當然有點危言聳聽。正確地說,優勢還在,三十歲以上的文字工作者,他們的中文還是很好。「但是年輕人這樣的中文,還有什麼優勢?」

? 弔詭 全球都在學中文,台灣優勢變弱勢

台灣流行歌、連續劇等娛樂產業,之所以能在華人世界占有一席之地,所憑藉的,就是台灣人的中文能力——女作家瓊瑤以她細膩文雅的對白、迭宕曲折的情節,吸引了六億大陸人口觀看她的連續劇;台灣從一九七○年民歌時代培養出來的詞曲創作好手,二十年來,更讓台灣成為華人音樂的「研發中心」:王菲、孫燕姿、那英、李玟等香港、新加坡、大陸、美國的華人女歌手,都是在台灣「打造」成功,才紅回自己的出生地;阿妹、周杰倫台灣「土產」,更是紅遍全球華人市場。

從廣告、電影等文化創意產業來看,台灣的文字能力、文化內涵,也遠遠勝過其他華人地區。「大陸的電影譯名常常被台灣人當成笑話講,」暢銷作家吳淡如一次在她主持的廣播節目「好時光」中,舉了許多例子,像是大陸把電影「魔戒」(King of The Ring),譯成「指環王」;「梅崗城的故事」(Kill a Mochingbird),譯成「殺死一只知更鳥」。

如今在高科技、腦力服務業等領域,因為中國大陸的崛起,中文能力也越發重要。張忠謀提出「中文優勢論」,日本經濟專家大前研一也認為,語文是台灣在中國大陸崛起時代,很重要的先天優勢。中國大陸快速擴張的製造業,非常缺乏專業的支援性服務。台灣則有語言上的優勢,又有製造業的底子,可以在教育訓練、環保顧問、法律、會計等專業服務領域搶到黃金機會,這也是新加坡在東南亞扮演的角色。

世界聞名的企管顧問公司麥肯錫,就為兩位大師的觀點作了最佳例證。其官方網站徵求人才的網頁上,註明:「在邀請求職者進行面試之前,我們可能會透過電話評估某些求職者的中文能力。每一位求職者都必須具備流利的中文能力(我們對「流利」的定義,是指除了讀寫能力之外,還能夠以中文主持業務會議)。」

美籍公關專員王磊智以頗為流利的國語解釋,麥肯錫台灣分公司的客戶除早期較多外商,絕大部分都是本土企業,有時台灣的顧問也要到大陸支援專案。「採訪、蒐集資料、跟各階層員工談問題、開會、寫報告,都要用到中文,所以中文的溝通能力很重要。我們的應徵者中,很多在台灣出生、美國長大的小留學生,公司希望他們加入之前,就具備很好的中文表達能力。」

「我們必須承認,二千三百萬的人口不可能構成多重要的國際舞台,但是大陸有十億人口,可以制定規格,我們只有跟隨的份。」大學時代擔任過詩社社長的台新金控財富管理事業群總經理林克孝指出,華文教育中,我們還是最接近大陸的,香港人不看封神榜、紅樓夢,但是台灣人可以跟大陸人談這些。如果我們好好發揮中文優勢,可以扮演國際「超級大班」的角色。

韓國人就非常明白這一點。韓國經濟學家認為,韓國靠美國市場成長的日子已經過去,要想開展第二春,非強化韓國人的中文不可。韓國第一學府漢城大學的中文系報考率,已超過英文系。目前韓國有四十萬人在學習中文。

更重要的指標是一九九九年二月九日,當時的韓國總統金大中簽署總統令,批准中文和英文在道路標牌和政府公文中使用。這是自一九六八年韓國明令禁止使用了長達兩千年的中國文言文以來,首度對漢字正式解禁。評論者則認為,漢字如果持續在公開場合使用,最終會出現在所有的政府公文和社交場合中。

中文成為這個世紀的強勢語文,已經不是英國語言學家葛拉鐸說說而已了;《亞洲週刊》報導目前已有八十五國,近三千萬外國人在熱學中文。中、日、韓、越、星等五個使用漢字的亞洲國家,從八十年代中期開始合作制訂電腦漢字編碼的統一標準,使一份漢字文件在不同語文的作業環境下都可以打開,沒有亂碼。現在已經完成了二萬七千四百八十四個漢字,實現了全球中文資訊「書同文」的夢想。

弔詭的是,中文如此重要,但在「最有主導資格」的台灣,卻處於十分不利的地位。

? 隱憂 閱讀能力下降,表達內容貧乏

客觀來看,影音時代「電視取代閱讀、電腦取代書寫」乃全球趨勢,台灣自不能置身於潮流外。在輔大教授「電腦網路與後現代文學」的陳徵蔚指出,人類的紀錄工具一直在演進,現在從手寫進入更貼近思考速度的敲鍵時代,「年輕人因此常寫錯字,是不可能避免的趨勢。」他認為,隨著影音紀錄、傳輸工具的發明與進步,語言表達能力的重要性會逐漸抬頭、與文字能力並駕齊驅。許多學者也認為,寫錯字還不算「大惡」;比較嚴重的是閱讀能力的下降,與表達內容的空洞。

淡江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徐國能認為,以前有很多不識字的文盲;現在則有很多受過教育,卻沒有閱讀能力的現代文盲。「許多先進國家為了重建國民的閱讀能力,『經典再閱讀』成為重要風潮;」他說,但是在台灣,教育部規定的課程綱要中,古典文學的比例卻逐漸下降。「你要去推中國經典再閱讀,馬上就會遇到很多政治上的反挫。」

中文閱讀力的下降,也間接影響到學生的數學力。台北補教界數學名師沈赫哲就曾表示,現在的中學生數學不好,其實是國文不好,連應用題所敘述的情境都看不懂,如何談計算。不只數學老師頭痛,生物老師也傷腦筋。受邀為新版教科書提出改善意見的生物老師,就有許多位表示「文字太深,現在的孩子看不懂」。十年教改,確實使台灣在本國語文教學上,遭到比其他國家更為嚴峻的考驗。

有二十年教學經驗的中壢國中國文老師李威娜表示,現在小學課程以活動、學習單為主,孩子習慣以三言兩語打發作業,非常不利傳統語文教學。有些作業要求上網找資料,學生更是直接下載,連字都不必寫了。

? 危機 中文能力退步,將造成文化空洞化

教改之後,各級學校國文科的教學時數、課程分量也都大幅縮減,從小學、中學到大學都是如此。「我(代表大考中心)去跟高中老師開會時,聽到的全是抱怨,越是好的學校,國文科越不受重視,變成孤兒。」曾任台大、世新文學院院長的世新中文系教授黃啟方說。

小學的國語課從十年前的每週十堂課,變成每週五堂。馮永敏觀察,「時數減少,第一個犧牲的就是老師自己最不擅長的書法,和批改費時的作文。」作文,反映的是邏輯思考能力。如今作文能力下降的後遺症已逐漸顯現,孩子多跳躍性思考,無法條理分明地陳述事實、闡述問題。以後,怎麼在職場上推銷自己的策略?

時代價值觀改變,台灣急於與世界接軌,一般家長也只能順勢而為。國語日報作文班以前是家長的最愛,學生上課人數經常超額。國語日報董事長林良記得,十幾年前家長為了替孩子報名,排隊隊伍經常在大樓外繞圈子。如今,美語補習班已經成為許多家長的第一選擇,連課後學習加起來,台灣學童學英文的時間已經超過中文。

長年關心人文教育的師大美術系教授何懷碩痛陳:為何母語文重要?因為語文就是思想,一個民族處事做人的觀點、看待自然與生命的基本態度,都蘊含在語文裡。母語文沒有建立好,將使自己的文化空洞化,未來整個世代素質下降。「競爭力不是減低,而且是喪失。」他說,文化殖民地不可能有獨特的創造性思考能力,只好成為強勢文化支配下的「奴工」。

「政治是一時的,語文才是永久的,」何懷碩強調,「台灣就算要獨立,也絕不能放棄中文。」他認為,中文上接五千年典章智慧,橫連全球十幾億人口,再透過翻譯,不斷加入全球新的語彙、觀念,成為包容量無限的優勢語文,這是任何一種方言無法比擬、取代的。

「其實中國的經史子集,換成現代語彙,就是哲學、歷史、文學、藝術,」高雄醫學大學國文助理教授李玲珠指出,要加強人文素養,捨中國古典文學而何求?

為了提倡中文,得過多項文學獎的徐國能在中國時報開了「中文正紅」專欄,但他感覺,看的還是少數原本就關心中文的人。中文,並沒有從海外紅回台灣。莫非當代台灣,中文真如「花鈿委地」?如「一枝向上天借來的彩筆,疲倦了,傾斜了」?

維基網路百科,大家一起寫

你曾經查過百科全書,但是你有想過,自己有天也可以編寫百科全書嗎?現在只要有一台可以上網的電腦、一點點的熱情,任何一個人,都能成為網路百科全書維基百科(Wikipedia)的作者。

維基百科是(http://www.wikipedia.org)一個網路上的公開寫作計畫,2001年對外開放,經過3年的發展,影響力逐漸提高,這周才和Google、iTunes、BBC等網站一同獲得網路奧斯卡-Webby獎。

維基剛開始時,只有31筆資料,還不如個人網站,但到今年5月,已經是個累積了70多萬筆詞條的超級大百科。整體而言,維基正以每天2千個新詞條的速度成長。其中最多的是英文,共有26萬多筆、德文也將近10萬筆,都超過市面上的大型百科全書。而日文、德文、義大利文、波蘭文、西班牙文、瑞典文、丹麥文、荷蘭文、世界語(Esperanto)及中文也都超過1萬筆。

維基標榜是自由的百科全書,所以只要符合百科全書的需要與規範,任何人都可以自己在維基上撰寫新的詞條,或編輯、修改已經存在的詞條,在資訊上實踐「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烏托邦理想。 撰寫或修改維基百科很容易,在任何詞條中一旦看到紅色的連結,那就代表是空的詞條。點進去,任何人就可以開始創造新的詞條。而已經存在的條目也能隨時修改。當然,你可以改別人的,別人也可以改你的,而且維基百科使用自由軟體基金會的GNU版權協定,一旦東西寫上去,就代表捐出去了。

一直推廣資訊自由化、也曾經撰文鼓勵學生在維基上當志工的輔大教授毛慶禎表示,維基上的知識大家都可以修改,意義就像社區大學一樣,知識不再被少數人壟斷,任何人都可以表達自己的看法,但是個人提供的知識是否被接受,則由社會來判斷。新竹師院研究生王鍾銘也認為,以往我們都會認為知識應該來自權威,不過在維基百科上,每個人都只是一個代號,一切內容靠自律、討論,可改變許多大家對權威的想法。

中文維基管理員Mountain表示,英文版的維基百科已經有26萬筆詞條,可以當成一般的百科全書來使用。而中文維基目前才剛突破1萬筆,王鍾銘、大陸維基人Fontainebleau都認為,因為才剛起步,還充斥了許多「外行人」的作品,暫時無法作為知識的終點。

維基百科目前只有一個非營利的Wikimedia基金會負責募款,而管理者、編輯則都是來自世界各地的志工。很多參與過維基的人,都認為這是個會讓人上癮的計畫,目前Wikipedia共有1萬4千多位註冊過的「維基人」,其中有半數參與了超過5個詞條的編輯、撰寫、約十分之一則超過百條,而每天維基百科都能吸引超過60萬的使用者。

維基人憂大陸觀點壟斷中文版

中文版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近期慶祝第1萬筆詞條出現,這是維基百科中,成長最快的一個語言,但每次遇到政治性詞條,也常因為立場不夠中立而爭議不休,一個詞條可能修改了幾百次也沒有結果。由於目前參加的台灣人少,很多大陸人都希望台灣人可以多上去表達自己的立場。

在維基百科中,中文是一個獨立的類別,只要會輸入中文字,誰都可以參與這個類別所有詞條的編輯。有趣的是,由於兩岸三地網友都能輸入中文,所以「台北市萬華區」可能由大陸人建立、台北市則有香港人參與,台灣人也可以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史」。

寫百科全書本來就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寫得讓所有立場的人都沒有爭議,更困難。在維基百科上,關於台灣、大陸、日本、人權等詞條,經常引發激辯,維基管理員Shizhao認為,政治性的詞條只要維持中立,不夾雜個人情感與意見,將所有事實及各方立場都寫出來,就不容易有爭議。

維基百科中文版突破1萬筆詞條後,重要性將愈來愈高,但新竹師院研究生王鍾銘及香港網友石添小草卻異口同聲地說:「台灣人參與太少」。王鍾銘表示,比較前衛的網路活動,台灣通常只有一小群人參加,搞來搞去都是同一批人,其中參加維基百科的更是少之又少。而石添小草則擔心在大陸網路急速發展之後,會有許多內容被大陸人或所謂的中國觀點壟斷,而他相信一個觀點只因為人多就被壟斷時,是非常不健康的,台灣人多參加維基的事務,可以提供比較平衡的觀點。